为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推动科研项目高质量发展,科研院所行业正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各种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跨组织合作推动智慧高效流动,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建设也全面进入全新阶段。
我们邀请到北京鱼传尺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刘建军老师,给大家聊聊就目前我国对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包括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如何适应和应对外部政策法规监管要求的一些经验和观点。
刘建军老师,IDL鱼传尺素联合创始人,CTO,同时也是中关村智联联盟标准化管理委员化委员、北京市科委专家库企业专家、《软件研发效能度量规范》团体标准特邀顾问,曾任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中欧合作伽利略项目协调员、北斗二代民用产业化专家组协调员、北京市奥运智能交通项目重大专项成员、某重点专项通用检测系统软件架构师,曾任PTC中国资深咨询顾问,曾任某上市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刘建军老师在军工、科研院所、装备制造等行业深耕业务二十余年,主导多个大中型科研院所单位的信息化体系咨询及项目建设,深度调研访谈了多家军工、科研院所、智能制造等标杆客户,对于科研行业的管理现状、需求痛点、趋势变化和最佳实践等有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老刘聊科研管理
视频回顾
为大家附上刘建军老师视频分享文字内容,
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公号/视频号,与我们深入沟通交流。
⬇⬇⬇
大家好,我是中关村智联联盟标准化管理委员化委员刘建军,目前主要关注科研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
众所周知,高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依赖于高技术产品的供应链,典型的事件有华为芯片断供、重点企业被列入美国的实体清单,给我国的实体经济和技术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成为了国家重点战略,投入的研发经费力度不断加大。
这里有一组2020年的科研经费数据:全国共投入研发经费24393亿元,同比增加近2250亿元,增长率达10%以上,其中国家财政的科学技术支出10000多亿元。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于不同的渠道,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经费,也包括企业投入的自筹经费。
国家财政经费的使用既要符合公共财政管理的一般要求,又要契合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因此需要进行平衡利弊,2016年到2021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系列科研管理政策,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
针对科研经费在申请、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包括政策落实不到位、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拨付机制不完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2021年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公布,从7方面提出25条“硬核”举措,核心是破除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规定,更好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包括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这些措施引发了科技界的强烈反响。针对最新的《若干意见》,如何响应和适应这些要求成为科研院所进行过程改进的重点,我今天就说一说个人的五点建议。
科研任务的最佳组织形式项目制,通过组合不同的研究团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突破关键技术,实现科技创新。简化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分布式项目组织减少事务性工作,提高负责人自主权,通过选聘科研团队和安排科研经费使用,激活团队科研潜力。而作为项目管理和行政管理机关,一方面是服务好项目团队,通过配置合适的科研资源,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让科学家和工程师一心一意搞科研,另一方面按照项目管理规范动态监管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醒,在经费管理的规范约束下合法合规。
职责分工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科研团队聚焦在专业研究活动,而其它的辅助性的日常活动或常规任务可以通过外聘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意见》提出,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项目团队中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此外,还提出了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定义了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其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可以选用专业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消除经费报销难和阶段性人员短缺的问题。
由于项目承担单位作为经费管理的主体,配套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流程,同时为多个科研团队服务,因此统一管理科研业务流程,监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成为主要责任,过去的手工方式费时费力,已经无法适应事中监管事后分析的实时化要求,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流程处理效率,实现经费拨款、预算和决算全流程管理,而且能够通过预设报警规则,实现项目经费的实时预警和监控。
近20年来我国科研学术界不断累积出来的五唯问题(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仅仅为我国科研论文数量的快速增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成果转化率偏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的评价机制,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鼓励采用科学分类、多维度的评价机制,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因此各科研机构需要结合项目特点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引导科技成果瞄准需求贡献价值。
随着项目预算调剂权的下放,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容易出现违规现象,加强审计监督成为保障科研经费规范化的必要手段,审计监督却增加了科研课题组和机关的工作负担,因此需要采用内外监管、随机抽查、诚信公示、负面清单等制度实现体系化的审计监督,同时利用科研大数据、协同办公、专家评审等多种手段服务科研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审计监督过程中鼓励多用网络化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减少纸质资料的提供要求,切实为科研单位减负。
总之,简化管理体系、固化业务流程、专业人才服务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手段都是服务科研管理的有效措施,需要协同运用才能切实服务好科研人员,同时满足政策法规和监管要求。
今天我分享的观点主要就是以上5点,希望对从事科研管理的专业人员有所启发,后续我们将陆续发布科研项目管理相关文章,请大家给与关注和反馈。
关注IDL公众号,了解鱼传尺素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