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聊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提升科研项目团队协同能力?(2)

2022-04-25 02:55 IDL

为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推动科研项目高质量发展,科研院所行业正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各种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跨组织合作推动智慧高效流动,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建设也全面进入全新阶段。

我们邀请到北京鱼传尺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刘建军老师,给大家聊聊如何提升科研项目团队协同能力,从企业实际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及完善措施,以期实现企业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的融合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科研协同能力。


刘建军老师,IDL鱼传尺素联合创始人、CTO,同时也是中关村智联联盟标准化管理委员化委员、北京市科委专家库企业专家、《软件研发效能度量规范》团体标准特邀顾问,曾任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中欧合作伽利略项目协调员、北斗二代民用产业化专家组协调员、北京市奥运智能交通项目重大专项成员、某重点专项通用检测系统软件架构师,曾任PTC中国资深咨询顾问,曾任某上市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刘建军老师在军工、科研院所、装备制造等行业深耕业务二十余年,主导多个大中型科研院所单位的信息化体系咨询及项目建设,深度调研访谈了多家军工、科研院所、智能制造等标杆客户,对于科研行业的管理现状、需求痛点、趋势变化和最佳实践等有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视频回顾

老刘聊科研项目管理


关注鱼传尺素视频号

更多分享 & 福利不定期掉落


小鱼IDL



屏幕快照 2022-04-26 上午11.06.43.png



为大家附上刘建军老师视频分享文字内容,

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公号/视频号,深入沟通交流。

⬇⬇


大家好,我是中关村智联联盟标准化管理委员化委员刘建军。今天聊聊科研项目团队经常遇到的挑战,并提出三点针对性的建议。

当前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挑战: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无法适应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要求,科研工作存在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发展等现象,造成科研资源浪费。

具体项目实施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容易形成临时性或短期的小团体,资源存在被分散的可能,影响研究进程和投资效益。重点科研项目具有多单位、多项目、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项目团队协同能力。


重视顶层设计,实现课题互补协同

重点研发项目需要多个优势单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攻关,通过规划论证和顶层设计,实现科研资源的配置优化,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或重复建设,实现技术、产品、市场的系统性协同发展。

加强资源共享,激发团队创新思维

重点研发项目研制时间长,耗费资源多,包括仪器设备、数据资源、分析软件、试验环境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不仅节约了研发投入,缩短了研发周期,并且容易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激发团队活力,驱动团队开启创新思维。

利用协同平台,提高协同沟通效率

协同管理系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可以随时调动起来,形成一个跨部门、跨企业、跨区域的虚拟组织,产生协同效应。协同管理平台通过逐层分解科研项目阶段、工作包、任务、里程碑,为虚拟化项目团队提供协助,使项目节奏可控,结果可视,提高团队协同沟通效率。


通过上述三种手段的加持,必然能够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实现科研项目团队协同能力的提升。

接下来我们还会更多与大家探讨科研项目管理相关话题,欢迎大家多多关注、交流和反馈。


往期阅读推荐


【老刘聊科研管理】刘建军解读:科研项目管理如何适应外部政策法规监管要求


【应对】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如何适应外部政策法规监管要求,IDL教你5招轻松应对!


【重磅发布】鱼传尺素发布IDL-OPM科研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持续赋能科研数字化


关于IDL

IDL系列软件产品是北京鱼传尺素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产品品牌,基于研发一体化平台,实现项目管理、配置管理、测试管理、BizDevOps持续交付流水线、研发效能度量等组织级应用。
北京鱼传尺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研发效能数智化解决方案及软件服务提供商,集企业研发管理、改进、效能、服务体系为一体,覆盖体系建设、咨询、培训、工具及实施服务,为企业研发过程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构建组织研发流程、团队、人员的数智化能力,提升企业研发生产力。